什么是“网络钓鱼”诈骗
网络钓鱼,英文为Phishing,是“FISHING”和“PHONE”的综合体,是常见的网络诈骗行为。网络钓鱼大约起源于2019年,黑客起初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诱饵,盗用美国在线的账号和密码。
网络钓鱼通过发送大量声称来自于银行或其他知名机构的欺诈性电子邮件和伪造的web网站点来进行诈骗活动,意图引诱访问者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口令、信用卡密码等内容,从而获取重要信息的一种攻击方式。
那么
“网络钓鱼”诈骗
常见的套路有哪些
小伙伴们如何分辨呢
“网络钓鱼”诈骗常见套路
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进行“钓鱼诈骗”主要有几种常见的套路,例如: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等信息,继而盗窃用户资金;建立与正规网站极其相似的网址,盗窃用户的财务信息;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发布出售商品的虚假信息,要求受骗者先行支付货款达到诈骗目的;通过“木马”程序获取用户账号和密码;大量发出虚假信息,以“中奖”“退税”“投资咨询”等名义诱骗受骗者实施汇款、转账等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疫苗接种认证”、“ETC禁用、欠费”之类的诈骗也越来越多。这类“网络钓鱼”诈骗早已演变成一个短信通道、包网服务、游戏代充、盗刷通道等多个黑灰产业链共同参与的产业,分工极其精细。可以说,你收到的这条钓鱼信息后面,是一大群骗子在配合。
警惕
网络诈骗人均损失过万元
2020年,360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0年,360手机先赔共接到手机诈骗举报2656起。其中诈骗申请(被认定为具备诈骗情形的举报)1340起,涉案总金额高达1520.2万元,人均损失11345元。身份冒充类诈骗造成的人均损失最高,约2.5万元。
此外,社交平台正在成为诈骗者“钓鱼”受害者的重要渠道。《报告》显示,2020年手机诈骗的接触受害者的渠道中,社交类占比最高,达到了42.9%。诈骗者利用陌生人交友的社交平台、二手交易类购物平台、直播类的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与受害人进行接触,令人防不胜防。
报告进一步指出,钓鱼网站对当前手机用户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钓鱼网站的最大危害在于,被害人点击或在仿冒真实网站的URL地址以及页面内容中输入相关个人信息后,用户银行或信用卡账号、密码等私人资料都会被木马程序窃取,进而导致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从移动端拦截钓鱼网站的类型来看,境外彩票成为钓鱼网站之首,占比高达65.9%,其次为假药、虚假购物、金融证券、虚假中奖等。
法官提醒:不轻信 不乱点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实施的“钓鱼诈骗”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从犯罪主体来看,人数众多,组织松散,呈现低龄化趋势;2.采用新型犯罪手段,技术性、隐蔽性强;3. 危害面广且后果严重。
钓鱼网站的危害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广大网友在上网时,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陌生人,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轻易给陌生人转账。在网购过程中收到陌生人发来的链接绝不要轻易点开,首先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自己无法辨明信息真伪时,可以向身边的亲友咨询,若还是不清楚就应该及时报警拨打110。
经过网络诈骗大数据分析,未来一段时间,网络诈骗还会呈现形式多样、结合个人信息精准行骗的状态。短信验证码是网上支付的关键,已经成为犯罪分子的主攻方向,骗子甚至用运营商的补换卡业务,窃取短信验证码;短网址、分享链接也在被恶意利用,通过网址跳转将受害者带到钓鱼网站上进行诈骗,网友应注意使用手机安全软件,对窃取短信验证码的手机木马和钓鱼网站进行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