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厦门,旅游旺季还未到来,在厦门岛东南部海域,有不少旅行团在这里观光游览。这片海域覆盖思明区全域,经过多年治理,2023年海域内3个国控点全部达到II类水质标准,厦门岛东南部海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建设示范案例。
从36年前筼筜湖治理开始,厦门治湖、净海,陆海统筹,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治水经验。
从筼筜湖到厦门全域,绿色发展理念已贯穿到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22年11月19日,厦门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筼筜湖蝶变
庄世坚是福建省厦门市本地人。1982年2月至2017年2月,他在厦门环保系统工作了35年,退休后又在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当了7年义工。作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一员,他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诸多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的家位于厦门岛西部的筼筜湖畔。上世纪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及人口的快速增加,筼筜湖湖区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四溢、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生态严重恶化。
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水体重度污染、黑臭不堪、垃圾遍地。 受访者供图
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水体重度污染、黑臭不堪、垃圾遍地。 受访者供图
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水体重度污染、黑臭不堪、垃圾遍地。 受访者供图
“那时单位按打分分房,分数高的人都分到了远离湖边的楼栋,我刚参加工作打分不高,被分在了紧挨湖边的第一排楼。”庄世坚说,“那时(筼筜)湖水真是臭的要命。”
1983年10月,厦门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及其监测站完成的《厦门市环境质量综合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筼筜湖臭气冲天,水质黑褐。内湖的溶解氧为零,呈厌氧分解状态;湖底墨黑的污泥巨量淤积,内外湖均无底栖生物;湖内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湖中游泳生物仅存1种耐低氧和抗不良环境的攀鲈鱼,其他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均无生命迹象;湖面飞禽避走,四周蚊蝇滋生;湖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报告的评价结论指出,有机物对筼筜湖的污染已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筼筜湖已经完全失去自净的能力,已成为民愤极大的“臭水湖”,人们称它为“筼筜恼火”。
“因为筼筜湖,1983年厦门编写了全国第一份区域环评。”庄世坚说,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作为筼筜湖治理攻关组成员,他参与了这份报告的编写。从昔日盛产鱼虾沦为令人“恼火”的臭水湖,筼筜湖治理成了民之所盼。
面对日趋严重的筼筜湖生态问题,厦门市早在1984年便开始实施截污方案,但推进速度缓慢。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厦门实际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之路。
厦门岛西部筼筜湖区总平面图。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摄
从20世纪90年代起,厦门开始以打造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筼筜湖治理取得新进展。1993年至1999年,厦门启动以“截流新增污水,保证防汛排洪安全”为目标的第二期综合整治工程。2000年至2009年,厦门开展以“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改善筼筜湖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第三期综合整治工程。2009年至2016年底,厦门开展以“晴天污水不入湖”为目标的第四期综合整治工程。四期综合整治结束后,筼筜湖基本实现了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2012年以来,幸福河湖成为中国河湖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厦门以构建高质量的湖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导向,先后修订颁布一系列法规文件,厦门已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为筼筜湖区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是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一环。从“一潭死水”到碧波荡漾、百鹭齐飞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从昔日遗憾消失的“筼筜渔火”到今天更加耀眼的“筼筜夜色”,筼筜湖30多年来接续整治保护,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2024年3月19日,治理后的筼筜湖碧波荡漾。
如今,每天下楼在湖边散步,已成为庄世坚退休后的一种生活常态。
“我们家现在是无敌湖景房了!”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自豪地说。
筼筜湖治理不仅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示范项目”向全球推广,还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
污水管网全覆盖
筼筜湖的治理是厦门生态环保事业的开端。
作为一座海岛城市,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废水是如何处理的?随处可见的水体如何保障水质的优良?
厦门高崎水质净化厂屋顶花园
3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湖里区高崎机场以南的高崎水质净化厂。这座占地面积8.36公顷的污水处理厂,从地面上看就像一处花园,闻不到臭味,也看不到任何污水处理设施。
“高崎水质净化厂概算总投资12.1亿元,比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翻一倍。”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水务处处长李志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了减少厦门岛的土地占用,这座污水处理厂采用半地埋式设计,建设有污水、污泥两个一体化结构厢体、地上式公园、综合楼及配套深海尾水排放管道等。
这座水质净化厂2019年11月开工,2022年4月投入正式运行,2023年日均处理水量7.60万吨,采用常规A20+深度处理工艺,尾水执行厦门市地标C级、国标一级A排放标准,处理后深海排放。
据李志钦介绍,高崎水质净化厂建成后,解决了本岛湖里西北部片区污水处理问题,改善了同安湾南部海域生态环境,并通过岛内3座水质净化厂的互联互通主干管网,增强本岛污水处理系统的统筹调度处理能力。
厦门岛污水系统布局图
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埋藏在地下,却是保障一座城市生产生活污水不外排污染水体的基础。
从厦门岛污水系统布局图可以看到,在这座岛屿的地下,污水收集主管网交错纵横。厦门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编制了“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两套排水专项规划,经过30余年,构建了一套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网络体系。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源头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污水混入雨水管网直排入海等问题开始凸显。2019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厦门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要解决城市污水管网混接错接、雨污不分流问题需要绣花功夫。李志钦介绍,为此,厦门市提出全市污水处理厂布局规划和近三年建设计划,重点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即2022年年底前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完成100亿元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日以上、每年新增改污水管网100千米以上,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一场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攻坚战在全市迅速展开。
围绕“截得住”,全力开展入海排放口整治。按照“查、测、溯、治”思路,建立全市域412个入海排放口一本账,定期对全市入海排放口进行全覆盖检查监测,对不能达标排放的排放口进行全方位溯源排查,按照“一口一策”进行截污等全链条综合整治。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本岛11个入海直排口于2020年完成整治,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直排,全市412个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由2020年的70.2%提升至目前的100%。
围绕“送得走”,全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按照厂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要求,全面梳理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需求,同步推进配套管网项目建设,科学设置调节池,增设应急转输管网,提高污水调度能力。2020年以来,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88千米,新增调蓄能力18.5万吨,本岛三大污水处理厂实现互联互通。
围绕“处理得了”,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原则,全力推动16座2万吨/日以上的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增至211.5万吨/日,实现三年翻了一番。
经过三年攻坚,厦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70.6%提高到87.6%,集中处理率从96.4%提高到100%。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原来黑臭问题较为突出的埭头溪全面消除黑臭,主要流域国控、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四个100%”达标,东西溪水质连续6个月进入全国前30红榜。全市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2023年优良水质面积比达84.2%,同安湾优良水质点位比例达到100%。
中华白海豚频现
污水管网的“短板”补齐了,排湖、排海的污水减少了,厦门市近海海域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厦门东南部海域,岸线长度27.5公里,毗邻台湾海峡,是全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东南部海域覆盖思明区全域。3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思明区一国两制沙滩看到,不少游客在这里拍照“打卡”。
思明区政府副区长张云鹏说:“我们这里是全国唯一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区。”话说着,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3月2日拍摄到的一段中华白海豚在海上跳跃的画面。
厦门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建设情况展板
张云鹏介绍说,为了打造这片临海亲海的美丽海湾,思明区先后建成水质净化厂(站)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71万吨/日,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99个城镇雨洪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治,实现晴天零排污,雨天初级雨水处理后再排放。还建立了市海上环卫站,对全市海域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该海湾日均投入140名海岸保洁员,对辖区118万平方米岸滩、沙滩,开展每天二个潮汐保洁。
目前,东南部海域有3个国控点位,2023年水质优良点位比例100%,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较2016年下降64.33%和59.52%,8个海滨浴场水质优良率100%,海漂垃圾盖度为0.34‰,达到“清洁”水平。
随着海水水质的改善,海洋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厦门东南部海域文昌鱼种群数量达到63尾/平方米,较2018年提升174%,旗舰物种中华白海豚数量也增加到80多头。
科技支撑海漂垃圾清运
3月17日,厦门还未进入旅游旺季,沙滩上的保洁员在进行日常的沙滩垃圾清检,他说这个季节最多的垃圾是烟蒂。
3月18日,阴天时的鹭岛,海风有些冷冽,“清风号”正在海上清扫作业。这艘排水量200吨的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海上垃圾清扫船。只见船舱中间一个白色的垃圾收集斗沉入水下,水流旋转中,漂浮物便进斗入舱。
3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26公里的海岸线长度,厦门如何解决海漂垃圾问题?
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清风号”停靠在厦门市西海岸。
日常保洁船,保洁员正在海上巡查打捞海漂垃圾。
据厦门市政海上环卫站站长张梁华介绍,1994年,厦门成立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工作。现在管理站有3个环卫码头、3个吊卸点,150余名工作人员,同时可遥控指挥8艘机械化船只及51艘其他各类船舶。
“日常的清扫小船作业就够了,但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入海的漂浮物增多,这艘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可以实现自动化快速清扫,非常方便。”张梁华说。
海上垃圾与陆域上的垃圾不同,位置不固定,会随着海浪到处漂浮,如何对海漂垃圾精准打捞垃圾?
厦门市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张纹介绍说,从2017年起,厦门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力量,建设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对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每日预测预报。此外,在沿海重点岸段安装视频监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海漂垃圾。
垃圾清理工作需要财政资金保障,张纹说,厦门市、区财政每年共投入约1亿元,用于船舶车辆运行维护、人员费用支出及保洁船舶委外服务。完善码头设施。在岛内西堤、西部海沧岸线和东部翔安岸线分别建设3座作业码头和3个吊卸点,作为垃圾上岸靠泊转运点,实现垃圾上岸的无缝衔接。实行规范处置。在打捞清理过程中,可回收垃圾及时分拣装袋,上岸后回收资源化利用,植物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
经过多年治理,厦门市海漂垃圾已从2020年240.38平方米/公里的分布密度下降到2023年海漂垃圾分布密度96.63平方米/公里,保持全省最低。厦门市海上环卫“四化”治理机制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以及地方塑料污染治理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