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汇总发现了多少问题,而是汇报解决了多少问题
“一统就死,一放就乱。”面对这个普遍性难题,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拿出了自己的招数。
这办法那办法,受官兵欢迎的才是好招法。聊起这个话题,参谋高洪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年冬天,他带着两名机关干部,乘火车赶到了近千公里外的三营某连二排。为了摸到实情,三人趁着夜色悄悄进了营门,直奔排部、机房、宿舍,发现1名战士违规使用手机、监控设施功能不稳定等问题。
随后,他们又突击检查了其他几个小散远单位,也在现场发现了若干问题。
“可逮着他们了!”高参谋带着“成果”返回机关。没想到,他的“成果”还没提交上去,旅领导信箱已经收到了基层发来的一封邮件:欢迎机关来检查帮带,但以后能不能别玩“躲猫猫”了?
“本是检查帮建,为何成了捉迷藏?”面对基层的“吐槽”,旅领导通过梳理类似的问题发现,其实机关和基层都存在错误的倾向——机关把找到基层多少问题当作成果,而基层则把藏住多少问题当作侥幸。
于是,机关基层玩起了“躲猫猫”。虽然上下都明白,问题的“根子”在机关,但“板子”最终往往还是打到基层身上。谁让基层身处“下游”呢?
应该看到,小散远单位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机关检查帮带,有助于他们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部队建设水平提升。
找到症结后,旅领导深刻反思:“小散远单位时时绷紧神经,不利于稳定兵心,分散了抓中心工作的精力。”同时,他们要求机关下基层后不再汇总发现了多少问题,而是汇报解决了多少问题。
看问题的角度,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这个旅集中官兵智慧,摸索出了“四问两办”检查制度:进门先问吃得怎么样、住得好不好、生活上有啥期望、家里有啥难处,现场办公、当日办理。
思路一变,效果立显。去年6月,机关一个工作组到二营营部检查工作时发现,两名已婚军官没有按要求留营住宿。一问才知道,原来二营公寓房紧张,两名干部不得不到隔壁单位借住。得知情况后,工作组的带队领导不再追究违规之事,而是现场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帮助二营改建出5套家属临时来队住房。此后,全营再无干部违反留营住宿制度。
一次,四营某连指导员佘世俊向旅宣传科干事康世超反映,连队文化活动室设施比较老旧,平时想组织个小晚会都没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康干事当场拟好一份请示传回机关。几天后,建设经费就下拨到了连队。全连官兵连连叫好,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解开了捆在机关和基层身上的那条无形的绳索,“一家人”不再说“两家话”了。
回归检查的本真,上下合力解难题
“终于可以按时就寝,再也不用忙着造表格、填单子、弄数据了!”听着营院熄灯号响起,哨长张洪洗漱完安心地躺下了。
张哨长能睡成这个安稳觉,源于该旅通过的一项决定:把哨所各种登记统计的“本本”合成一册《哨所要事日志》。此举,把小散远单位从“本本”中“解放”出来。
改变,源自一次检查。今年1月,在一营某连三排,旅宣传科干事揣迎才发现哨长张洪每天晚上都在加班。
忙什么呢?补“本本”。
在这个小小的哨所,打开资料柜,战备、训练、教育等相关登记统计的资料盒竟然整整齐齐地摆列了40多个。
小散远单位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登记统计?翻遍条令条例,也没有发现哪一条对此有明文规定。以往,为了避免在检查评比中挨批、扣分,一些班排哨所只好套用建制连队的标准进行登记统计。结果,一些哨所就出现了资料盒数量比人还多的怪现象。
一个小哨所,有必要填这么多“本本”吗?如果没必要,又该怎么办?回到机关,揣干事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经机关多个部门共同研究,结合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该旅决定把班排点位现有的“四本、四簿、三表”,整合成一本《哨所要事日志》,每天需要填报的内容浓缩到了两张表格里。
新规定一实施,哨长张洪不用再加班补“本本”了,其他几十个小散远单位的官兵也能准时就寝了。
这个困扰小散远单位多年的老问题,为啥现在才解决?机关明知哨所这堆资料盒是加班补出来的“摆设”,却选择性地认为“有总比没有好”,一定程度上默许了这些“本本”的存在。
旅领导带头反思: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作怪”。
减负,不仅要卸下包袱,更要摒弃形式主义。旅党委一班人举一反三,进一步为基层减负,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剔除“小错重罚”顽疾,解决官兵“难言之痛”……一项项机制相继推出,解除了束缚小散远单位活力的条条框框,官兵拍手称赞。
一次检查中,二营某通信枢纽站因战备资料不全受到通报批评。在各级的“数落”声中,枢纽站一遍又一遍地整改。
为避免类似情况出现,该旅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列出免于追究责任的事项清单,鼓励官兵放开手脚往前闯。在今年一季度的抽检中,几个敢闯敢干的班排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并没有挨“板子”,反而受到表扬——因为这些小散远单位一扫往日的暮气沉沉,变得充满活力。
在氧气含量不足的青藏高原,女军人怀孕、育儿是个普遍性难题。此前,部队强调奉献精神多。现在,这个旅推出相关措施,把备孕、怀孕的女军人调离高原,待其哺乳期满后,再根据工作需要调回原单位。去年,两名备孕的女军人从高原调到低海拔地域工作。一年过去,她们工作上没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积极肯干,成为单位的骨干。
要想让官兵活力四射、干劲十足,不光要积极解决官兵提出来的难题,也要处理好官兵们的“隐形之痛”。基于这个认识,这个旅变“雪中送炭”为“雪前送炭”。考虑到高原官兵探亲难,他们在成都、兰州、西宁等城市设立“为兵服务站”,想方设法挤出房间改成临时来队住房,为上下高原、往来大漠的战友及家属免费提供食宿,让长途跋涉的亲人在陌生的城市有了临时的家。
受到诸多暖心举措的感染,这个旅的官兵家属大力支持亲人奉献国防、建功军营。虽然许多单位驻地条件艰苦,但这个旅年年超额完成士官选晋任务。
更可喜的是,在西部这片热土,远方的“兵心”和各级机关贴得更近了。以前,小散远单位最怕机关下来检查。现在,他们都盼着机关来指导。
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连队通了自来水,某通信枢纽站的老旧营房也及时得以改造……小散远单位的几十个问题逐一得到圆满解决。
组织越“靠谱”,官兵越靠得住
为何战士见到上级领导要“躲”着走?这背后有一段故事——
那年7月的一天,副参谋长蒙吉到三营某连二班检查,正好遇到班长符金洲外出办事刚归队。没想到,大老远看到蒙副参谋长的身影,符班长就“溜着墙根”往院子里“挪”。
原来,符班长刚才出去,是和地方有关部门协商军民联合护线检修。这次,他又是无功而返,“我一个小小的班长,和人家地方同志的职务都‘不对等’,跑了三次都没办成。”于是,又心虚又憋屈的符班长选择“躲”着领导。
“我带你一起再去一次!”了解到符金洲的难处,蒙副参谋长当天就带着他找到驻地有关负责人,现场办公。
“中校给上士‘站台’,这还是头一回!”地方有关领导竖起大拇指,军民联合护线机制顺利建立。
“小散远单位离机关远,领导干部不能只站在一旁给他们‘打分’,而是要躬身帮他们解决难题。”旅党委制订了机关支持基层的若干机制,真正成为官兵的“靠山”。
四营某连工程师王建威,在高原上坚守岗位10多年。这年6月,他的孩子到了入学时间,却仍没有联系上合适的学校。旅领导得知后,主动协调当地武装部、教育局等单位,及时帮助王建威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
五营某连七班哨所,长年只有士官夏通和妻子邓婕两人驻守。得知军嫂邓婕一直没有工作,旅领导积极协调对接,现在她已经顺利到镇卫生院上班。没了后顾之忧,夏通干劲更足,把哨所建成了上级放心的“红旗岗”。
去年1月,三营某连三排因为业务拓展,需要租用地方电信公司部分线路,旅机关提前便把介绍信送上门。因为有了组织做后盾,排长马振一趟就顺利办好租借事宜。
领导机关主动站出来,不仅是聚人心、稳人心的“暖流”,更是添活力、增动力、强战斗力的“源泉”。旅领导带头擂响了为官兵担当撑腰的战鼓,基层官兵的活力竞相迸发。
六营上士孙良勇,提出研发“气刹车辆轮胎快速抢修组合工具”的想法。前来蹲点的旅装备维修科科长陈刚得知后,协调机关业务部门调拨来一台闲置车辆,让孙良勇放手鼓捣。最终,孙良勇研制的工具把轮胎抢修时间缩短了五分之四,这一创新成果也被基地评为一等奖。与此同时,这个旅7名官兵的11项成果在上级组织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竞赛中获奖。
组织靠得住,官兵干劲足。三营某连“白银班”组建时,全班战士来自3个不同连队、5个民族。营领导找到上士宋瑞刚叮嘱道:“你放开手脚干,出了问题我们担着。”
拿到“尚方宝剑”的宋瑞刚,整修机房勇于自己拍板,抓训练有自己的独特一套,搞起管理来也有板有眼。在他的带领下,“白银班”一跃成为全旅知名的“民族班、团结班、战斗班”,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走进这个旅,记者欣喜地看到,基层活力洋溢,官兵劲头十足。时时处处“争上游”的观念取代了昔日曾占主流的“保平安”思维。近两年,这个旅有10名官兵受到全国全军表彰。
基层添活力,部队强火力。让记者更兴奋的是,一批批基层官兵茁壮成长的同时,散落在高原大漠的“敦煌班”“马鬃山排”“纳赤台排”等站点正踏着稳健的脚步快速发展,一个个“火力全开”的小散远单位成为“信息高速路”上一颗颗“戈壁明珠”。